取消
“孤独天使”项目
项目简介
"孤独天使"—关注孤独症儿童项目,为厦门地区的孤独症低龄段(0-9周岁)患者及家长设计打造一系列的支持计划,并且建立一套涵盖早期干预—家长赋能—社会融合—教育融合的公益服务体系。
本项目主要为学龄前患者家庭提供干预康复知识、艺术疗愈课程及社会融合配套服务,并对贫困特需家庭进行康复课程的教育资助。通过开展家长心理沙龙、专家专题讲座、骨干家长培训、家庭喘息服务等家长赋能活动,促进孤独症家庭整体康复理念与融合氛围提升。开展并推动多领域的社会融合倡导活动以提升公众教育,更好地促进心智障碍者平等地融入社会。
服务范围
厦门地区
项目背景
2021年《中国孤独症家庭情况调研白皮书》,通过调查得知,有近八成社会人士对孤独症不了解,超过七成对孤独症存在误解,认为缺乏家庭关爱是造成孤独症的主要原因,认为孤独症患者就是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而在家庭中,有超过六成的患者家庭需要父母其中一方放弃工作,全职陪护。若患者自理能力差,25%的家庭还需要依靠打零工或者是政府救助,来支撑巨大的康复费用及照料成本。
而在早期孤独症患者家庭中,由于缺少对孤独症的正确认识以及在家庭干预上的实际措施,部分家长在经济和精神压力的双重打击下无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支持,或者过度依赖机构干预而对社会、教育融合缺乏认知,进而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能力弱、康复效果欠佳。
需求分析
厦门地区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面临的社会问题:
1. 认知不足:社会对孤独症缺乏足够了解,导致患者常被误解和孤立。
2. 教育资源匮乏:特殊教育资源和教师不足,难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
3. 康复服务不完善:康复机构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患者难以获得有效康复。
4. 融入社会难:孤独症患者的社交障碍影响其融入社会,生活质量受限。

项目目标
项目希望推动厦门地区孤独症家长在现有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提升来参与宣传与传播、教育资源分享、政策倡导乃至项目共创。鼓励建立家长组织来反哺特殊群体实现公益闭环。在此过程中为新确诊患者家庭树立榜样指引方向,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困境。

资助形式
【星娃守护天使计划】资助项目:
资助项目以“奖学金+特殊帮扶”模式带动孤独症群体家长积极学习相关康复及参与融合倡导,同时为小龄孤独症儿童(0~9周岁)参与艺术疗愈及社会融合提供配套支持。
服务对象范围:0-9周岁厦门市户籍(及非厦门市户籍但持有居住证)孤独症确诊患者及其家庭。

活动形式
【家长赋能】
以家长能力培养、意识提高为主要内容,主要活动形式为:
1. 解忧心驿站(心理沙龙):帮助孤独症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和家庭康复精神压力,树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并培养家庭成员的积极情绪,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2. 资深家长分享会: 推动孤独症家庭公益闭环成长体系中的宣传与传播、公益资源、教育资源分享,帮助新一代家长获取更多康复经验和社会资源,加速其成长。
3. 骨干家长孵化: 组织家长学习专业康复知识及实操视频讲解以掌握正确的干预康复方法,并以此来加强新老星宝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能在融合社区内发挥引领作用。
4. 【不孤独星云】播客: 为孤独症家庭提供表达窗口与信息获取平台,带动更多志愿者、从业者用声音聚力助益。
【融合倡导】
以宣传倡导为主,加强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和理解,活动形式为:
1. 无障碍出行:帮助孤独症孩子学习各种乘车规范,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同时通过与公交、轨道集团等企业的联动让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孤独症群体,让孤独症儿童享有公平的社会活动参与机会。
2. 无障碍就医: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个性化、包容性的医疗体验,提升了他们面对医疗环境的适应能力。
【艺术疗愈】
以陪伴孩子、创造亲子融合的方式提供新确诊家庭更多活动机会,活动形式为:
1. 绘画疗愈:通过绘画、雕塑、拼贴等美术创作,丰富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激发发散思维,助力情绪表达与行为调控,缓解负面情绪。
2. 戏剧疗愈:帮助孤独症儿童在模拟场景和角色中社交成长,激发想象,释放情绪,促进情感与社交技能发展。
3. 音乐疗愈:以音乐游戏为形式的活动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集体,提升参与与分享,减少干扰行为,发展情绪管理。
4. 其他疗愈:探索新的疗愈形式例如森林疗愈、芳香疗愈等,为孤独症家庭提供辅助治疗渠道。
项目图片